段正澄:一生机械情 拳拳报国心

2022-10-21   来源:媒体滚动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段正澄。

段正澄。

段正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60多年来,段正澄坚持用毕生所学致力于科研创新,用师者风范悉心教书育人,用敬业奉献带领学术团队。

挑大梁

1957年,成绩优异的段正澄毕业留校,成为华中工学院机械系的一名教师,从此扎根喻园,一干就是60多年。

留校之后,初入科研之门的段正澄早已酝酿出自己的研究思路——把机械和电气合起来,在制造及自动化领域开展相关研究。因此,在留校后的一两年内,他恶补了7门电气工程方面的功课。事实证明,这种“自我充电”对他之后的研究颇有助益。

1958年,段正澄开始做课题,正式踏上了科研之路。他到多个工厂参与生产设备技术改造,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深入工厂一线将理论结合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在他看来,对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而言,书本上的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付诸实践,转化成生产力,面向现实需求,研究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坚持把科研写在工厂里”——在科研起步阶段,段正澄的治学理念正在逐渐形成。1968年,为了解决第二汽车制造厂创建初期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发需求,段正澄和同事带领学生在上海第五机床厂,一待就是7年,其间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不计其数的难题。当时,由于所需资料难以查找,可供参考的生产线也无处可寻,研发难度可想而知。第一次挑大梁的段正澄明知难度很高,却没有退缩,而是披荆斩棘,坚定地向着既定目标挺进。最终,段正澄主持研发出国内首条用以提高加工精度和产量、采用复杂多工序自动加工的“LXQA型连杆称重去重生产线”,参与研发出国内首条“QDX—1型曲轴动平衡自动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解了国家的燃眉之急。这两条生产线于1978年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在二汽使用20多年效果良好,并被我国首部“机械工程手册”和多本教材编录。

经过这两条高难度生产线的历练,段正澄更坚定了“注重科研创新”的理念和决心。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低水平重复,尽管其间需要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依然愿意倾其一生,一次又一次向未知领域发起挑战。

吃螃蟹

1979年,段正澄担任华中工学院机械自动化教研室主任。身为教研室主任、学术带头人,段正澄深知,如果想让教研室的每一位成员在学术道路上得到良好发展,选准科研方向非常重要。1985年,段正澄发现了一个值得探索的新研究方向。

那年段正澄到日本交流,看到大阪大学开始研究激光工艺时,心头一震,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交叉的方向。当时我国高档激光加工装备基本依赖进口,这对于长年从事机械研究的段正澄来说,一直是块“心病”。

尽管已经到了知天命年龄,他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再为我国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做点事情,打破激光加工领域的技术垄断,为提高我国机械制造整体水平助力。

在得到时任校领导朱九思的大力支持后,段正澄开始向激光加工技术和设备研发领域发起进攻,成为国内该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经过5年的艰苦奋战,1991年,国内首台数控五轴联动激光划线切割机研制成功,成为“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华中科技大学的重要筹码。经过这个项目,段正澄更加坚定了让机械制造与激光加工“联姻”的信心。他组建了国内最早的机械科学与激光技术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并在激光加工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项目成果,不仅改变了我国汽车制造中激光焊接、切割高端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还带动了国产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推广应用到航空、航天、航海、能源等领域。

1996年9月,深圳奥沃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吕凤华找到段正澄,邀请他加盟主持立体定向伽马射线全身治疗系统的研发工作。出于对医学放疗领域不甚了解、其成败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段正澄对此项课题的承接非常慎重。

“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的肿瘤患者在200万人以上,但是放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我觉得如果能够完成这个项目,提高我们国家的放疗水平,确实能够造福老百姓,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怀着这份仁心,段正澄决定接手主持这个项目。

1999年,经过团队3年的合力攻坚,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放疗设备——OUR-QGD型全身伽马刀问世。该设备在临床试验后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生产制造认可证和市场准入证,标志着我国无创伤医疗设备的制造已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从机械和激光的交叉到机械与放疗的结合,面对国家和人民需求,段正澄以敏锐的眼光快速捕捉科研空白点,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勤恳的钻研态度、坚韧的科研毅力,站到了科技创新的前沿。

师者心

长期的科研实践,让段正澄不仅收获了诸多创新成果,还培育了一支精良的科研团队。作为机械自动化教研室主任,段正澄带领着全校最大的教研室团队。该教研室是华中科技大学唯一的“全国先进集体”,获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先后获得10多个国家级奖项。李培根、邵新宇这些在机械工程学科领域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院士都是从这个教研室走出来的。

“好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所要做的工作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提及这些团队荣誉和优秀人员,一向谦虚低调的段正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不论是学校同事还是学界同行,或是合作企业负责人,大家都一致认为段正澄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学术带头人,其专业素养、学术品格、处事格局等总会让人产生信任感和信服感,愿意与他合作,携手攻坚克难。

段正澄不争名不争利,一心一意稳扎稳打地做科研。在谈到科研创新和学术成果时他总是谦虚地说,这些突破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集体协作的结果。

他先后培养了32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等人才,不少人已成为学界的中坚力量;他关爱学生、用心良苦,将2011年度所获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资助贫困学子,希望培养出更多装备制造业高端研发人才……

从1957年大学毕业留校到2020年因病辞世,段正澄一生扎根喻家山。他曾写下朴实无华的“自律自勉”之言:“紧密结合实际,求真务实,为我国机械制造加工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发展尽微薄之力。”而这也正是段正澄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2021年6月3日《中国科学报》 郝日虹/文)